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全面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本科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共有800多所本科院校中,其中上个世纪末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校数、学生数分别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已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本科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必须看到,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以1所或多所专科学校为基础组建的,有的还整合了一些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由于历史积淀不够、定位不够清晰、基础比较薄弱等多种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同质化严重,所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2013年,受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因素的影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状况尤其不佳。根据有关统计,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位的是“985”高校,第二为高职院校,第三为“211”大学,第四为独立学院,第五为科研院所,第六为地方普通高校(主要是新建本科院校)。这一问题的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对最近10多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模式进行全面深入检讨与反思,走一条不同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
对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提升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重要经验。下一步,要当建议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和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动员和部署,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建议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政策导向。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出现严重同质化问题,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多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在高等学校设置、评估和资源配置中,都以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为参照标准,必然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盲足追求“大而全”,相应对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关注不够。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调整政策导向,不再以学术型大学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新建本科院校。要更加突出应用型导向,更多关注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培养,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合理定位,从政策源头上解决校同质化发展的“病因”。
第二,加大支持力度。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省级和市级管理,经费投入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国家层面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过去人们在思想观念上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培养应用型成本较低。但实际情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实习实训,所需成本往往更高。今后,要改变办好新建本科院校花钱较少的误区,高度重视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在不改变管理体制的情况下,国家除了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之外,还可考虑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使其能够顺利转型。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之所以设立大量本科院校,既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办成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必须主动融入社会,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应当说,高校和企业均已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往往高校的热情高一些,企业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下一步,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瞄准企业需求,在税收等方面出台引导性政策,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
第四,完善质量评估。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类高校,已得到各方面的普遍认同。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必须有专门的评估标准,不能与其他院校等同起来。过去几年,我国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已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发了专门评估指标,合格评估工作全面启动。在下一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开展合格评估的同时,要更多引入第三方评估,更加注重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评估,并建立质量反馈意见,便于新建本科院校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无锡太湖学院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院长 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