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元
作为教育部2013-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我参加了最近几年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些工作,下面就围绕《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这两本报告,谈一些认识。
这两本报告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第一个是“新建本科院校”。所谓“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教育部2000年以后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在2000 年至2015 年短短的16 年时间里,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第二个是“评估”。评估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2011年,教育部决定用五种方式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学校自我评估、分类的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合作评估),而且推进“管办评分离”,期望客观公正的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更加积极作用。
教育部评估中心研制发布的《新型大学新成就》是体现“分类院校评估”与“新建本科院校”这两个关键词的报告。这个报告,对整个“十二五”期间接受合格评估的全部169所新建院校的专家组评估报告和1500余人次专家个人评估报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对100 多位评估专家、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发放了7 万多份调查问卷,征集了100 余份“地方性、应用型”优秀实践案例,侧重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169所已进行了合格评估的新建院校的教育质量现状以及合格评估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是体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和“新建本科院校”这两个关键词的报告,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中312 所新建高校填报的560 多个数据项近20万个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更加强调用“大数据”监测新建院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两份报告都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具备很强的实证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这两本报告中所反映出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不仅是时间上的新,更重要的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一、新建本科院校布局主要在非省会城市,使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截至2015年5月,我国在非省会城市布点的新建本科院校208所,占全部新建本科院校的51.6%。全国现有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建本科院校已分布于其中的196个城市,布点率达57.8%。与此对照的数据是1998年全国本科高校591所,1/10在北京,1/2以上集中在20个大城市,地级及以下城市很少有本科高校。世纪之交的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实行中央和省市两级管理,中央与省市、地三级办学,逐步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现在这个成效已经十分明显。这种区域布局对满足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结构也是质量。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新布局,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人民群众的上学需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走与区域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位于地级城市,甚至是县级市,他们生于地方,长于地方,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学校有专科办学经验无本科办学体会,在升本之初,有的学校存在简单模仿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倾向。如何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如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亟需破解的难题。
为了引导新建院校健康发展,2011年,教育部在总结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和开展评估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坚持“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工作原则,“四个促进”是指“促进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个基本”是指“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两个突出”是指学校的办学定位要突出为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个引导”是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这个评估工作原则,特别是“三基本、两突出”也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公认的办学原则。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经验,尤其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强调服务和融入区域发展;二是专业结构强调“社会需求导向”;三是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产出导向”;四是师资队伍强调建设“双师型”队伍;五是质量评价强调“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新建本科院校的这些努力使他们逐步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人才源、智力源和文化源,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新建本科院校坚守质量底线,努力让人民放心满意。
人民群众对教育放心和满意的根本在质量,而质量建设的主体是学校。采取学校主动建设、自我监控保障、社会评估促进等一系列措施,护航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在兜住质量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合格评估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1.实现师资与教学条件建设新突破。合格评估极大促进了参评院校师资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根据调查,评估前后5年间,参评院校专任教师平均每校增加147人,其中教授增加23人,博士增加46人,“双师型”教师增加74人。参评院校获得各级财政投入资金总额超过860亿元,平均每校获得6.16亿元。其中政府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总额约500亿元,平均每校3.99亿元。获得财政债务化解资金总额约120亿元,平均每校1.18亿元。5年新增土地面积约17484亩,平均每校增加112.8亩。仪器设备总值5年增加约80亿元,平均每校0.52亿元。
2.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内涵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不仅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而且积极建设新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3.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新提高。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形成了一套集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管理规则、管理制度于一体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形成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的质量文化氛围。与此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学生在应届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学科技能竞赛,获得专利、发表论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透过这两份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报告,我们看到,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发展过程,大基数、高速度、低成本、平稳性以及重视质量建设是其显著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就令人鼓舞。但同时看到,我国许多高校的办学历史很短、经验不足,内部要素发育和建设不足,服务经济社会多样化需要的能力有限,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匮乏等问题也很明显。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成就巨大,另一方面还很稚嫩,不少高校还处在初创期或者正走在由初创向成熟的路上。正因为这样,我们面临的困难多,受到的责难多,但同时希望也更大。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推出的本套报告,使我们能够在系统的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评价过去,展望未来!
来源: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