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栏

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fgb浏览量:822发布时间:2016-09-2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制定《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

 

第一章  办学基础与取得成就

 一、办学基础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省教育厅、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党委把握办学方向、学校董事会确保办学投入、学校行政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勤奋工作,完成了《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4月,教育部批准“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武汉长江工商学院”。2014年5月,学校更名为“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2015年2月,学校被批准为湖北省地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至此,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学校占地面积82.7万平方米,校舍面积32.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136.8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230.6万册,大型综合实验中心涵盖60个实验室,拥有16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设有9院1部,即: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管理学院、电子商务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文法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公共基础课部。学科覆盖六大门类、涉及16个一级学科,33个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及多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规模14,944人,其中,本科生12,596人。

 主动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由200多家单位发起组成校地、校企合作组织,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不断扩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多所高校合作,借鉴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了“分段培养、学分互认”等多种合作模式;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立新丝路国际学院,与沿线63所高校建立联系,探索双学位、本硕连读等合作培养模式;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世界语方向)定单班,被国际世界语经贸组织授予“亚太世界语经贸教学基地”称号。

 二、取得成就

 (一)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科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建校以来,学校确定突出“工商”,经、管、工、文、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拥有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1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工商管理);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电子商务、新闻学);5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4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闻学、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网络营销),3门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基础、品牌形象设计、物流管理概论);2个湖北省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环境与生物工程),1个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2个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家事易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长联制药与环生),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单位。

 学校的内涵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2015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综合排名和最佳专业排名均位列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0多项,省部级奖项370多项。法学专业司法考试A证通过率均在40%以上(全国平均通过率10%左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导游资格证持有率达到90%以上;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考研上线率在20%以上。据第三方调查显示,2015年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9%。历年来为社会输送了3.6万余名应用型合格人才。

 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朱钟琦在校期间创办了武汉翼天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现参股控股高校校园电信营业厅,并当选为“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毕业4年资产过亿”的“创业哥”罗群;“武汉高校就业霸气哥”黄小松;省人大代表、“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等大学生就业典型。2014年,我校杰出校友邓丽当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发荣誉证书。

 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十二五”期间,学校在湖北省高考录取平均分数线文科高于省控线30分以上,理科高于省控线40分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率和报到率均位居湖北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称号。被评为“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全国企业优秀职业和技术人才十佳培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予“全国啦啦操实验高校”、“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高校”称号。

 (二)教师队伍成长较快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教师总人数30.1%,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74.9%,专任教师中具有行业背景及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207人,占29.1%。“工商管理”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获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名,入选“湖北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首批培养人选1名。

 (三)全员育人体系建立

 秉承“弘德博问,和谐拓新”校训,围绕“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的理念,以一个依托,即:依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小组;一个讲坛,即:弘博(弘德、博问)讲坛;一个平台,即:创新创业学院;一个大学生节日,即: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动,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团结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以科学发展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大学生学工体系建立。

 (四)科技服务上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学校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24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13项。出版学术专著27部,发表论文2094篇,申请国家专利110项。“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解决了多项物流冷链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难题,成为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助滤+粉末活性炭技术过滤器深度处理废水技术”经专家团队鉴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获批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直报点,报送的舆情信息有13篇被中央领导批示。

 (五)内部治理机制形成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教学、学术、人事、财务、资产、咨询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开展专项咨询与项目论证,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校党委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为规范办学行为发挥督查作用。学校实施工作目标与经费预算相配套的校院两级管理,较好地促进了内部工作机制的形成。

 (六)党群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2年,湖北省首次试点向我校委派党委书记,并作为教育督导专员履职。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至此,党的工作更为规范有序展开。

 坚持“围绕科学发展抓党建、围绕凝心聚力抓党建、围绕和谐稳定抓党建、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抓党建”,为建设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通过推进 “示范引领工程”、“两访两创”活动,强化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有效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及代表的作用,开展“送温暖工程”,做教职工的知情人、贴心人;开展“手拉手工程”,搭建师生桥梁,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荣获第三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民办高校德育论坛一等奖,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存在不足

 回顾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走过的历程,董事会加大投入,办学的基础满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要,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具有“工商”特色的办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学校走过了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但是,由于办学的历史不长,发展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夯实,与同类高校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按照办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教学的基本建设、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等结构,生师比、教师团队、管理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办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尚存差距。

 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学术团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专著、技术发明专利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校企、校地、国际合作应继续加大力度,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

 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多方筹措办学经费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因此,学校仍然走在创业路上。

 

第二章  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国家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世界经济的变化,中国经济的飞跃,将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一、出现大竞争

 湖北省现有省属普通本科60所,其中,公办本科28所、民办本科15所、独立学院17所。民办本科高校数量(含独立学院)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53%。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经费保障、基础条件等没有比较优势。

 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为368,425人,比2008年减少15万多人。2016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为361,478人,比2015年减少6947人。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15年较上一年下降8.51%,2016年下降比率较2015年又增加1.89%,降幅居近8年之最。湖北省招办发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告显示,高考录取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16年普通本科生录取率接近50%,创下历史新高。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民办与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争抢生源已成常态。

 二、提供大机遇

 国务院部署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融入“一带一路”、推进“两圈两带”的战略目标,打造中部自由贸易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临空港经济及现代高端服务业等,兴起的信息、制造、交通、生物、商贸、物流、金融、生态、环保等产业,催生大武汉的复兴,对于学校的发展是一次大的机遇。

 三、促进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在顶层上提出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必将促进民办高校的大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实力,特色发展”二十字方针,作为学校发展基本思路,以此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型发展为契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秉承教学型、应用性、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

 二、学校发展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兼顾专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突出“工商”,经、管、工、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植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

 三、发展战略步骤

 立足中长期发展,围绕办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按照“打牢办学基础,五年重点突破;增强办学实力,十年形成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二十年基本建成。分三个阶段、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2016~2020年):牢基础,五年重点突破。

 打牢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办学基础,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开放办学等三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教学质量。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办学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突出“工商”,培育优势学科及研究方向,打造学科团队,培养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争取重大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高级别获奖成果、重大发明专利和科技服务效益。用5年左右时间,争取在3~7个学科专业领域形成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创造条件申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

 开放式办学。推进与地方政府及区域经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关系,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十三五”期间,普通本科专业数量总量控制在40个左右,根据市场的需要,拓展10个左右的专业方向;专科专业要紧跟市场,适时调整。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规模16,000人左右。

 第二阶段(2016~2025年):强实力,十年特色鲜明。

 在完成“十三五”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加速发展。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功能增强,质量、水平、效益协调发展。学科实力增强,专业形成特色;国际学术交流活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声誉提升。“植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的能力增强,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三阶段(2016~2035年):提水平,二十年基本建成。

 学校核心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办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全面加速。基础和公共课程水平提升,特色学科更加鲜明,教育层次、教育规模、学科专业结构等更加合理。主干学科进入全国同类高校排名前列,特色优势专业达到80%以上,国际影响力增强,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基本建成。

 

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完善三个体系

 (一)学科专业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依托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湖北省网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学科资源,打好学科基础。经济、管理类学科要做强做优,引领发展;工学类学科要利用资源优势,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文学、法学类学科要拓展优势,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类学科要实现艺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加快发展;重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类和公共类课程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培育新的学科和方向,打造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国际商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和“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专业集中优势,加大力度,重点建设。同时,按照“金融硕士”“艺术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 等专业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所涉及的相关学科专业作为校级立项重点培育。

 以国家、省级品牌专业及校级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打造湖北省教学团队,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集群建设为重点,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的原则,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重点办好市场需求旺盛、特色明显并具有优势的专业,适时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具有学科基础、符合学校发展的新专业,改造和调整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

 (二)教学质量体系

 遵循“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与知识结构,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平台,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平台,按照职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两创课程模块设置导向课程平台,构建和完善以三个平台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专业实训、职业实战”(简称‘三实')为基本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为途径、项目加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过程控制和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招生就业体系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调动学院的优势与积极性,拓宽招生和就业渠道,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良性的工作体系。

 通过“专家教授中学行”“文化活动中学行”等活动,开展大学与中学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发现和选拔优秀考生。

 建立和完善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建立招生就业微信平台,实行定制短信推送服务。及时掌握和发布招生就业信息,使“就业为导向”成为招生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杠杆。

 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力度,建设平台,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与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结合,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培育政治素质好、政策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的招生就业队伍。

 二、深化三项改革

 (一)专业改革

 深化“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新闻学”“电子信息工程”、“视觉传达”、“环境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改革,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高起点设计、高要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有效配置教学资源,形成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与特色。

 根据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服务信息、生物、环保、制造、交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服务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信息工程”、“环境与生物工程”、“文化创意产业”五个专业集群。每个专业集群以行业和产业为背景,围绕一个核心,横向集约,纵向发展,共用平台,相互促进,做大做强。

 (二)课程改革

 确保基本规格,推进课程改革。重点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分类遴选、分期分批、重点投入,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形成一批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和公开示范课程。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重视思想政治、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重视大学生体能的提高,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突出应用型,改革教学内容。在完善教材选用的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资助教师编写校内特色教材。要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写教材,尽快将本专业先进学术成果、技术方法等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形成一批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精品教材。

 利用现代技术,改革方法和手段。利用“互联网+ ”等先进技术,推进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慕课,争取更多的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三)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综合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方式方法为突破口,做真做实,注重成效。

 办好“互联网金融”、“管理精英”、“互联网创新创业(EPM)”、“数字新闻传播”、“现代数据处理技术”、“艺术与品牌设计”等试验班。选准方向,明确实验目标与任务,落实试验要求与措施,坚持创新,早出成果。

 按照“平台+模块”的思路,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教育教学模式,鼓励优秀学生“冒尖”,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开设“菜单式”选修课,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为学生考研、职业资格考证、高质量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创造有利条件。

 实行“学历+职业资格”的教学,充分发挥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完善“双证”教考模式。

 做好专业教育对接产业和行业,继续开展“工学交替”、“联合培养”、“订单培养”、“3+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三、实施五项工程

 (一)质量立校

 十三五期间,确保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同时,在“拔尖”人才与“合格”人才教育、大学生个性发展、学科专业品牌、优质课程、名师团队、实验室等方面重点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上新台阶。

 通过举办试验班,重点选拔培养一批拔尖学生,落实“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使他们尽早地成为高素质合格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跟踪优秀毕业生,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

 贯彻 “多元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学生不同需求,提供多种学习“菜单”,尊重和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加大学习的选择性,因材施教,多方位地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潜能。打造大学生选择性学习与个性发展的特色教育。

 做好精品课程、公开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建设、管理和验收工作,加大扶持培育力度,申报省级乃至国家级优质精品和公开示范课程,在特色、优势及数量上始终保持在省属同类高校第一方阵。

 

 (二)人才强校

 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教师培育工程”“人才聚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和管理服务队伍提升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良、规模适度、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支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服务队伍。

 有选择的引进、有计划的培养、有目的的借用、培养与引进并重、自有为主,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以国家和湖北省实施的各类人才工程为依托,积极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注重从社会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过教育专业培训,充实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由资深教授专家领军、拔尖人才担当首席教授、优秀人才担任青年学者和工商学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特色兴校

 秉承“弘德博问、和谐拓新”校训,学校提出“培工商精英,育业界俊才”,激励学生成长。对接区域经济,对接行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应用型优秀拔尖人才(精英)、高素质合格人才(俊才),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分类教学,按照“平台+模块”、“菜单式”的课程设置思路,探索“名师课堂”“项目课堂”“企业课堂”三维一体的教学模式。举办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试验班,继续拓展新闻学等专业“三学期制”,完善“双证”教考模式。创新创业学院接纳在校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形成“公司孵化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形成具有“工商”内涵的教学特色。

 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凝炼要重点突出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色凝炼要“进大脑、进计划、进课堂”,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

 要结合各学院实际,把优秀拔尖人才和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落实到创“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或多品牌)”中。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培育典型,重点宣传,使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共识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四)科研提升

 有效地利用好现有科研资源,明确研究方向,培育科研团队,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注重成果和学术水平,争取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上新台阶,为申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提供基本条件。

 加强“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打造为湖北省及国家相关部门服务的智库,在教育厅政策指导下,积极申报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以“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导,以“环境与生物实验中心”为依托,加强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申报立项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工程学院和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联合打造金融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在培育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和“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中心”的建设,产出一批高水平“产学研用”成果。

 加强学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选拔培养一批进入国内科研学术前沿、推进我校科研与社会服务水平跨越发展的优秀科研人才。注重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育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十三五”期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核心科技论文、学术专著、省部级以上获奖(一等奖)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新突破。学校科学研究的功能增强。

 落实“植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一线”的服务定位,加快与湖北省的大中型企业、武汉市及洪山区政府等的合作,抓大项目,建大平台,形成一批科技专利,产出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十三五”期间实现科研经费和社会服务项目经费每年递增,取得的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专利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学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增强,社会效益明显。

 

 (五)对外合作

 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校校在“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从组织上、制度上保障,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到2020年,全校各学科专业达到校企、校地合作全覆盖。推进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深入推进“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湖北省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合作,共同建设“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创意设计研究所,建设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按照项目要求,争取重大突破。

 紧跟“十三五”期间黄家湖“大学之城”、“创新园区”建设步伐,主动对接。

 进一步提升与兄弟高校之间的合作,在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水平。

 深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从目前的大学生两段式合作培养,到加强与国(境)外高校之间多方位、紧密型合作,双方学历互认、教师互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校际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

 

第五章  基础建设与保障措施

 一、加快三项建设

 (一)校园基本建设

 按照学校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规模,适当考虑成人教育及培训等因素,留有一定余地。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校园整体规划作局部调整,努力建成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管理高效的信息化、生态化校园。按照《普通高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及学校发展需求,新增和调整相结合,修编校园规划。

 不断改善教职工及学生居住条件,同时组织校外商品房团购模式,解决部分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完成西大门改造及成片绿化工程。

 规划建设创业实训大楼(含科技产业、孵化功能),汇教学、实验、科研、办公、实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大楼。

 规划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集学术交流、会议、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楼群。

 规划建设体育中心,集球类、游泳、大学生活动、会展为一体的多功能场馆。

 规划新建南大门。

 完成二期规划用地的水电气、绿化、道路、校园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武汉市政府对黄家湖大学城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对接与周边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工程,完成学校配套的项目改建。

 (二)图书馆建设

 提供丰富的科技文献、知识信息,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利用“互联网+”等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增加资源,改善学生阅览环境,开辟多种信息服务渠道,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使他们充分地享受图书馆的教育资源。

 按照自动化、数字化要求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使之成为同类高校中馆藏特色突出、开放效益高、服务贡献大的图书馆。

 (三)信息化建设

 按照“互联网+”的要求,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网服务的基础平台。加强软硬件的升级换代,按照高标准提升信息网络功能。加强对校园网和信息资源的管理,实现“校园一卡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为学校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管理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发挥网络宣传教育功能,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和管控能力。

 二、落实保障措施

 (一)确保经费投入

 认真落实《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章程》,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学校将拨出专款与募集社会捐资相结合,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机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加强经费预决算,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合理使用,建立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现代财务制度。强化办学成本意识,优化配置资源,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审计、强化监督、避免违规。

 “十三五”期间,确保教学经费投入,逐年有所增长。

 另外,按照规划提出的其它发展项目,“十三五”期间经费总投入3亿元左右。

 (二)加强后勤管理

 推进学校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盘活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建立有序、高效的后勤生活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

 到“十三五”末,学校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更强、师生满意度更高。

 (三)建立工作机制

 1.完善内部制度

 根据《公海555000kk线路检测章程》,完善董事会、校务会、党委会工作制度,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规范高效的执行体系、严格透明的监督体系。

 完善学术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强化专家治校、教授治学和学术治理作用。

 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制度,广纳校外专家对学校重大办学举措建言献策。

 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全员参与的办学机制。

 2.建立预警机制

 紧跟教育发展的形势,盯紧市场需求,树立办学的风险意识,构建以“质量预警、专业预警、就业预警、学工预警”为主要内容的预警机制。

 质量预警。健全监控和保障体系,时时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业内标准和社会需要,及时向学校提出质量风险预警。

 专业预警。建立年度专业评估报告制度,结合社会近期、中长期对专业人才的质量与数量需求,向学校提供专业发展状况报告,对发展前景可能会出现问题的专业提出预警。

 就业预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制度,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行业领域、层次范围、专业岗位、工薪收入、用人单位反映等进行调研,向学校提供就业状况报告,对出现的问题、或将会出现的问题提出就业预警。

 学工预警。学工部门要高度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动态、心理健康等,对将要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提出预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强化目标管理

 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按各个时期、分年度进行分解,纳入到学校目标管理的体系中进行细化,对各二级单位进行年度考核。

 三、推进学院改革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试点学院改革的意见》,围绕“四个着力”(着力形成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科专业新优势、着力激发高校改革发展新活力、着力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发展新机制),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及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扩大办学自主权,调动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院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国家和湖北省大的招生背景下,做好人才预测,把调整专业设置、计划招生人数、招生地区人数投放等权限逐步下放给学院。

 聘请院企“双师”,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与交流,完善人员流转退出,建立“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转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发展个性、确保质量,打造学生多元发展平台,建立“立德树人”、就业与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多方合作平台,“产学研用”,与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管理创新上展开深度合作。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

 学院内部理顺关系,形成理事会议事、院务会决策、学术委员会治学、党总支监督及教职工参与的科学和民主管理制度,打造责、权、利清晰,运转灵活,工作高效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

 四、建设和谐校园

 (一)思政创新为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夯实高校党建基础,从基层抓起,加强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建设,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党员教育管理,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视学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两室一网”(教室、寝室和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从严治党。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教职工凝聚力,建设和谐校园。

 (二)教学以生为本

 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完善制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工作与成才服务机制。

 以校训、办学思想为核心内容,政策引导、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推进活动品牌建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阵地。利用弘博讲坛,每年邀请一批国内外科学家、知名学者、社会名流、企业精英来学校作报告,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奋进。

 优化大学生创新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创校园名星”活动,弘扬教育的正能量。

 开展学习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品质。重视和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其它因素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成才规划。低年级着力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打好学习基础。高年级以考研、考证以及高质量就业为引导,提升综合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选配辅导员和班级导师,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开展优秀辅导员和班级导师评选活动,探索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党政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三)办学以师为重

 关心教职工、特别是年青教师的学习生活,筑好发展平台,稳定教师队伍。要让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想进来、用得上、能发展、留得住,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要在全校形成更加重视教学、尊重科学、尊师重教的浓厚风气。要开展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倡导教师爱岗、爱教、爱生的风尚,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开展“育人标兵”、“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四)发展文化为魂

 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造“工商”文化,形成包括办学思想、表现形式、校园环境、制度与文化等在内的体系。

 把“弘德博问,和谐拓新”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中,更好落地,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媒体,客观及时地宣传和展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十三五”是学校发展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争取申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授权单位,拓展国际化办学等,是学校全面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教职工要以“改革创新、提高水平、确保质量、再上台阶”的观念和“脚踏实地、倾心投入、围绕中心、团结协作”的精神面貌,以“争创一流”的工作状态,确保《规划》的实施,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