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院“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成立(2008年第7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8-12-08 浏览次数:383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
科研简报
科研部 第7期(总第7期) 2008年12月8日
热烈祝贺我院“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成立
在学院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于2008年12月5日下午在综合楼1104室召开了成立大会,田孟清副院长代表学院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心主任张贯一教授以“研究中心”的名义宣布了“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管理条例(暂行规定)”,科研部王秀英部长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学院关于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成立的文件,另有20多名来自经济系、管理系、法学系、环境科学系、电子商务系等系部的教师参会,法学系李巧玲老师和电商系崔春莹老师代表参会教师在会上进行了研究交流。
“武汉试验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院科研工作中的一件喜事,值得庆贺。这标志着我们工商学院的科研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机构,拥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平台。正如田副院长在讲话中所指出的“研究中心”是我院第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非常设研究机构,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各专业的教师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研究位置,因此我们要发挥本系、本专业的优势。研究人员也不在多少,关键在出成果。另外必要的经费支持也是不可少的,学院在预算外提供一些支持,现在“研究中心”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希望中心的教师认真思考,勤奋学习,多出成果。
学科汇聚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共同研究服务湖北大武汉。大学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发展的新功能,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这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反过来,社会经济发展又不断对大学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将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人才的选择做出判断,高校人才输出的标准和路径也将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内在的教学和科研的衡量指标,还应包括对社会的服务程度和贡献程度。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经受锻炼,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贡献出我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殷切希望中心的全体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要有克服种种困难、甘坐冷板凳,认真做研究的精神,把中心建设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有奉献精神的“学术共同体”。
二是要有良好的学术、学风,才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者,产出高水平的成果,研究中心多开展学术活动,使大家在中心这个跨学科的平台上相互碰撞、交流、对话,摩擦出“思想的火花”。另外我们还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走出书斋,跨出校门,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人才资源,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创办出在武汉较有知名度的研究中心。
三是中心要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掌握新方法、运用新材料、得出新结论,因为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实现原始创新的重要内涵。一个研究机构只有站在学科的前沿,社会发展的前沿,才有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厚重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正是其学术地位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不断地去寻找社会发展急需的课题和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使学术成果直接为社会服务,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
四是为使中心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学院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了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中心要用好这笔钱,并能产生出效益来。希望“研究中心”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发挥各自所长,不但学术研究做的好,而且还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多渠道争取院外科研经费,不断增强自身的 “造血功能”,使“研究中心”能够顺利地、健康地成长、壮大。
五是中心通过几年的建设,要探索出一条既适合独立院校情况又能使科研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来,趟出一条既培养了年轻教师又能成为学院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的道路来,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是为了及时反映中心的研究成果,学院在学报栏目的设置上专门开辟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论坛”,作为教师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希望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研究平台,积极投稿,不断展示我们的研究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
总之,悠悠万事,学者为大,没有一批优秀学者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没有优秀学者的学校也是一个没有地位的学校。我们一定要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上下功夫。力创上品,杜绝赝品;力促创新,拒绝平庸。希望中心的每位成员都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出色的成果和集体的智慧为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增色添彩。